首页 > 专题 > 2007国庆特稿
北京奥运会将给中国带来的“非物质遗产”
2007-09-18 00:00

        一位穿着考究、仪表堂堂的男士款款走来。忽然,一阵低沉的声音从他喉咙传出。随即,他一扭头,就把痰吐在了大街上。

        随地吐痰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城市文明的法规,但它却每天都在北京街头成百上千次地上演。为了能在奥运会来临之前塑造首都北京的良好形象,中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“迎奥运、讲文明、树新风”的活动。

        今年的“五一”黄金周期间,政府向公众分发了10万多纸袋以防止随地吐痰,共有89人因吐痰而被罚款20至50元人民币不等。

        中国最近一次对随地吐痰的整治行动是2003年的“非典”时期。为了防止该疾病蔓延,政府对公众进行了随地吐痰有碍健康的宣传。

        随地吐痰的行为似乎比痰迹更难根除。北京空气中的浮尘让很多人觉得随地吐痰清嗓子是很自然的行为

        但在北京西城区卫生局工作的王涛认为,是该做些什么的时候了。

        于是,35岁的王声在2006年5月开始向这个恶习宣战。每逢周末,他率领着由他创办的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的“绿色啄木鸟”组织,出现在北京的街头巷尾,及时纠正吐痰者的不良行为。

        “我们递上纸巾,让他们把自己的痰迹擦掉,”王声说。“如果他们不愿意,我们就当面帮他们擦。这一招对绝大多数人都有效。”

        在北京,像王涛这样志愿加入“迎奥运、讲文明、树新风”大军的人不在少数。北京已经进入奥运会倒计时,市政各部门都在为营造良好的城市氛围而紧锣密鼓地筹备着,市民们也时时注意着自己的言行。

        “举办奥运会不仅是盖几个体育场馆那么简单的事,”首都文明办主任张慧光说。

        官方数据显示,奥运会期间北京将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50万游客和运动员。“到时候,中国好的一面,坏的一面都会放大。一旦给外国朋友留下坏印象,再想改变就难了,”她说。

        因此,在奥运会之前消除市民的不文明举止,“将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留下一份重要的文化和历史遗产,”张说。

        作为倡导首都市民文明行为的主要力量,首都文明办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,以尽快改善市民的行为举止。张慧光和她的团队利用电视公益广告、报纸插图和街头宣传画来提升这个1500万人口的城市的形象。

        “让居民和游客养成文明习惯是持久战。目前,我们主要在几大迫切需要改进的方面下功夫,” 张说。吐痰、插队、说粗话和在公众场所吸烟被她视为“新四害”。

        消灭“新四害”的方法之一就是推行“排队日”。从2007年2月开始,每月的11日为排队日,因为11这个数字看上去就像是一前一后排队的两个人。

        身着制服的排队督导员,挥舞着小旗,在排队日出现在汽车站和地铁里督促公众排队。现在,在地铁和公交车站插队的人越来越少了。

        “今年3月,我们把重点放在公交车站和地铁站。4月,我们在医院里宣传排队,”张慧光说。“我们送给排队看病的人鲜花,表达对其文明行为的赞许。”
        北京还为430万家庭发送了文明规范手册,为公务员和服务行业中87万出租车司机、餐饮服务员和公交车售票员开设文明礼仪课程。

        “像‘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别多问!‘我可帮不了你,爱问谁问谁去’一类的不耐烦的话不能再说了,”36岁的出租车司机赵贵林说。

        北京市运输管理局副局长姚阔说,他们已经制定了12项出租车司机社会信誉评价指标,对出租车司机文明行为进行评估。评价内容包括运营中不吸烟、不乱收费、不吐痰、不乱扔杂物等。
        “出租车司机必须牢记他们的服务是北京的一扇窗口,对塑造北京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”姚说。
        这一系列措施收效显著。中国人民大学今年1月底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:2006年,有4.95%的北京市民随地吐痰,比2005年下降了3.5个百分点。

        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从2005年11月至2006年11月对1万多名市民、1000多名在京居住2年以上的外国人进行了问卷调查,并结合在北京320个公共场所、约23万人、18万辆机动车的现场观测数据,发现在公共场所乱扔杂物的现象从2005年的9.1%下降到了2006年的5.3%,插队现象从9%下降为6%。

        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2006年为69.06,比2005年提高了3.85点,这一指数包括公共卫生、公共秩序、公共交往、公共观赏、公共参与五个体系。
         然而,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沙莲香教授说,这一数值仍没有达到2008年奥运会的要求。她希望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在奥运会期间能稳定在72至78之间。
        “中国确实在发展,城市建设也取得了不少进步,但我们也存在很多问题。提高公众文明素养不是一个月、两个月就行的,一年、两年都不够,”她说。
        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张发强认为,“现在公众的素质距离举办一个文明的奥运会还很远,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。”
        “举办奥运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,但这不仅仅只是为了奥运会。我们要让公众养成讲文明的习惯,因为最终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还有赖于每一个公民的素质,” 他说。

推荐给朋友
  打印本稿